个个游|个人自助旅游网

 找回密码
 注册
搜索
查看: 64999|回复: 0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[北京] 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旧址

[复制链接]
跳转到指定楼层
1#楼
发表于 2014-12-27 20:59:09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近现代(清至民国)有代表性建筑。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新文化街45号。清光绪三十四年(1908年),御史黄瑞麟奏请设立京师女子师范学堂,在石驸马大街(今新文化街)建校舍。宣统元年(1909年)建成。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,其中教学楼(含走廊)4300平方米,礼堂220平方米。由四座楼组成。1924年改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,反镇压学生运动的学潮兴起后,另组建北平女子大学。信息

物质文化遗产 .
.

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

近现代重要史迹及建筑

北京市

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旧址VI-881

简介

.
.

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旧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近现代(清至民国)有代表性建筑。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新文化街45号。 .
.

清光绪三十四年(1908年),御史黄瑞麟奏请设立京师女子师范学堂,在石驸马大街(今新文化街)建校舍。宣统元年(1909年)建成。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,其中教学楼(含走廊)4300平方米,礼堂220平方米。由四座楼组成。1924年改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,反镇压学生运动的学潮兴起后,另组建北平女子大学。鲁迅于1923-1926年曾在该校任职。1926年3月18日,李大钊领导北京各界群众举行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游行示威,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刘和珍领队走在前头,反动军警开枪射击,造成游行群众死47人,伤200多人的惨案。1928年该校被改为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。 学堂坐北朝南,由六栋二层楼房组成,其中有5座楼是老建筑,保存尚好,整组建筑为中西古典风格,在西洋柱式和拱券做法中夹杂了许多中国传统砖雕花饰。 走进校门,第一眼就能看到鲁迅先生的半身像,像前是一坛鲜花。西侧院内,有一座高约2米的“三·一八遇难烈士刘和珍、杨德群纪念碑”。碑身正面刻有“三一八遇难烈士刘和珍、杨德群纪念碑”16个大字。这座汉白玉纪念碑的底座还是原始的底座,四周刻有二烈士传略。现在已经风化严重,上面的文字已大部分不清晰,碑身背面刻有文天祥的正气歌:“是气所磅礴,凛然万古存。当其贯日月,生死安足论”。碑身两侧分别刻着:“国立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”、“中华民国二十年三月十八日立”。这座纪念碑静默地坐落在校园里,承载着80余年的历史风云变幻。

鲁迅中学(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旧址)

北京的鲁迅中学(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旧址)有四美:校园之美,文化之美,文物之美,四季之美。而我以为,在这四者当中,当以文化之美最打动人。究其实,文化之美和文物之美又可融二为一。因此,我的标题里便出现了“三美”,是为记。

位于新文化街45号。清光绪三十四年(1908年)七月,御史黄瑞麟奏请设立京师女子师范学堂。清学部在石驸马大街(今新文化街)斗公府旧址建筑校舍,清宣统元年(1909)建成。民国后,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改称北平女子师范学校。1928年7月改为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。1923年7月至1926年8月鲁迅先生在校兼任国文系讲师,讲授中国小说史。“三一八惨案”中牺牲的刘和珍、杨德群即为该校学生。1931年北平大学师范学院师生筹资在校园的西跨院为刘和珍、杨德群烈士立纪念碑。

.
.

坐落在这所美丽校园中心的“文化园”,是这个建筑群中现存最古老、保存最完备的部分。“文化园”三字系启功生前亲书,走笔清健俊朗。看了那字,相信每一个人都会按捺不住,进去瞧一瞧。

我是众多进去瞧的分子之一。

您别小看它,这简简单单的一个“瞧”字,也是极不容易争取来的。今年6月9日,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。北京7处从来不对外开放的文物单位免费向世人展出,鲁迅中学便是其一。想起去年鲁迅逝世70周年时都未曾对公众开放,可以想见此次开放的意义该有多么重大。

现在,我就要领略它的无以言说的美了,这种美似乎就“站”在我面前,那样的近,那样的触手可及。

回头望吧:青砖雕花、回廊相连;校舍错落有致,环境古朴典雅。偶尔碰到路过的同学,看他们步履匆匆的样子,可以感受到“恰同学少年、风华正茂”般的激情。客观地说,自从参加工作以来,我已经好多年未再跨进中学的大门。中学时代的那种情怀许久未曾感受到了。如今,久违了的情愫又回来了。那种激情,那种氛围,不正是我们曾经渴望和追求的吗?

记得9日那天清晨,我很早便到了那里。

从西单地铁出来,朝南,往西拐,循着“新文化街”朝里走,便会发现一座融西欧古典风格与中国园林特色于一体的建筑群,悄然坐落在西城区这一片繁阜之地。这便是现在的鲁迅中学。

关于“新文化街”名字的来历,当时我心想,这或许是为了纪念新文化运动吧。后来果然在BAIDU上得到印证。鲁迅中学办公室的孙老师说,以前这里叫石驸马大街(明朝时曾住着一位姓石的驸马,故名)。据我查到的史料,那位姓石的驸马也是性格耿直,非常地有正义感。忽然间我就突发奇想:套用马克思的话说,“历史有时候会有惊人的相似”,石驸马和鲁迅的爱国正直不正是如此地神似么?而我们今天纪念鲁迅,不正是需要更多的报效祖国的人吗?为国家殚精竭虑,为民族大义抛头颅,撒热血,这样的人永远也是值得大书而特书的。

在感慨了一番之后,我开始参观鲁迅中学。它坐落在斗公府旧址上,前身是始建于1901年的笃志学堂。清光绪三十四年(1908年)3月,御史黄瑞麟奏请设立京师女子师范学堂,清学部决定在旧址建筑校舍,清宣统元年(1909年)建成女师学堂。整组建筑为清末西洋古典折中主义风格,在西洋柱式和拱券做法中夹杂了许多中国传统砖雕花饰。

.
.

在鲁迅中学这座有着106年历史的名校里徜徉,那些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深深地吸引着我,有关它的一切引发了我浓郁的探究兴趣。这座庭院的一草一木,见证了整整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。百年沧桑,百年荣辱,清晰地折射进这所百年老校的每一天记忆。 而尤其让鲁迅中学的师生引以为豪的,是这所学校骄人的历史。有“人类明灯”之誉的文化导师鲁迅先生1923—1926年间曾在此执教,而先生的独子周海婴先生现在则是这所学校的名誉校长。

在鲁迅先生像面前,我分明看到了他那无丝毫奴颜和媚骨的英雄形象,我也分明感受到了萦绕其间的那种坚决干练、坚韧不拔的英雄气概。

我在“文化园”西侧的一个展厅偶然间碰到郗校长,他正忙着给一些参观的市民做着讲解。虽然他无暇与我谈这所中学的光辉历史,但我看见他忙碌、认真的样子,分明可以感受到他的敬业精神。

学校里的名言警句无处不在,譬如,不经意间,青砖上的“服人以诚不以言”便飘入眼帘;又如“三·一八烈士纪念碑”碑上文天祥的名言“气所磅礴,凛然万古存,当其贯日月,生死安足论”同样激励人心。刘和珍、杨德群两位烈士是芳存千古的英雄,两位烈士那“沉勇而友爱的”、“永存和蔼和微笑的旧影”成为了全校师生永久的珍藏。 同样值得珍藏的还有学校“以德立人、以文化人、以艺塑人”的精神。鲁迅中学团委的孙老师告诉我,每年新生入校,第一项活动就是瞻仰烈士纪念碑,参观“鲁迅生平展室”;一位在纪念碑前充当临时讲解员的彭姓语文老师则说,他们有全国唯一的“刘和珍、杨德群大队”,每年三月十八日,都要举行“继承先烈遗志,发扬革命传统”的主题纪念活动,进行广泛的爱国主义教育。 .
.

而这所学校的校训里那条“笃志报国”也非常地切合我心。人是需要理想的,缺少了理想和行尸走肉又有什么区别?而报国,不正是所有有志青年行动的指南么?不正是他们立志为民族出力的向导么?这是鲁迅中学全体师生对鲁迅一生事迹和高尚精神的高度概括,同样也是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的心声。 我在“文化园”的长廊里长久地踯躅,我在体味一代文豪那个时候的真情流露。在这个肃穆的庭院里,曾经涌现出中国最优秀的青年,曾经生活着当时中国最为清醒的斗士。彭老师说,当年鲁迅就是在这个庭院里的长廊里徘徊,写下了令我们感动万分的雄文《纪念刘和珍君》。在这苍松翠柏之间,在这雕梁画栋之上,凝聚着先生忧国忧民的拳拳爱国之心,回荡着可歌可泣的浩然正气。他的“民族魂”精神,永远都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,万古长存。站在“文化园”里,不需要任何华丽的说教。青砖作证,碑刻长存,朗朗清风相伴浩然正气。一切尽在不言中:这就是一座园的力量,一座非同小可的园散发出来的摄人魂魄的力量,直沁心脾,欲罢不能。我在校园里徜徉,徜徉到的仅仅是一种文化氛围吗?我在问自己。但愿我的发问,是一种文化的自觉流露,一种对鲁迅先生逝世71年以来最好的纪念。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手机访问本页请
扫描左边二维码
         本网站声明
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,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!
站长联系QQ:7123767   myubbs.com
         站长微信:7123767
请扫描右边二维码
www.myubbs.com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个个游|个人自助旅游网 ( 琼ICP备12002442号-29 )

GMT+8, 2024-4-28 04:29 , Processed in 0.103900 second(s), 15 queries .

Powered by 高考信息网 X3.3

© 2001-2013 大学排名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